商学院开了一门人文课,他们说:“人文”从未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5-04-16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4

《周易·贲卦》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谓通过深刻洞察人类文明的演进脉络,探寻从原始蛮荒到礼乐昌明的蜕变轨迹,自觉地推动文明由天下人所共创,文明的成果为天下人所共享。

今天,当科技革命重塑世界,人工智能以指数级速度迭代,“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人文”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文’从未如此重要!”

这一宣言回荡在yl23411永利金色大厅内。412日,近500位师生校友、企业家代表与人文领域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求是人文与新商业文明”课程发布。在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求是人文”系列课程正式亮相,以企业家精神为主线,邀请人文、历史、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人文精神、商业文明、全球治理等热门话题,融汇中华文化精髓、汲取西方现代商业管理精华,在商科学生锻造商业思维过程中厚植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伦理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有言,技术能够解答“如何实施”,但唯有人文学科能够回答“为何而为”。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不仅要有雄厚的的科技建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yl23411永利院长谢小云强调,“技术会不断创新更替,资源也终有枯竭的一天,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人类文明。”算法可以迭代出更精准的模型,却永远无法生成文明的基因密码;算力可以突破物理极限,但永远替代不了人性的温度。

当前,商科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技术至上导致价值观模糊,二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撕裂。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确定的文明坐标?要回到商学教育的原点,窥见“求是精神”的初心——商学教育从来不是数字与模型的冰冷推演,而是承载社会责任的价值追寻,管理的本质也不仅是冰冷的科学计算,更是对人性、社会与文明的深刻洞察。在商学教育中厚植人文精神,才能开阔视野,提升格局;让商业思维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提升企业家的全球胜任力与领导力。

商学和人文,有什么样的深层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求是人文”系列学术指导罗卫东谈道,获取人文知识的价值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人文学科会带领我们找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过得幸福、如何富有欣赏美的知识。”人文教育的发达不必然体现在学系和专业的扩张上,但一定体现在学校通识教育的发达上。

浙江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作为“求是人文”系列总顾问,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对人文知识的感悟。他说,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立志成为企业家的人来说,学习人文知识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理解所从事事业的底层逻辑。例如,在大学教育场景中,各类活动涵盖了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劳动、制作和行动”三类人类根本性活动。其中,教学属于行动,具有不确定性、匿名性等特点,而科研则属于制作,成果易于衡量且能带来即时回报,教育、大学和学术发展属于行动,多重属性的交织引发了深刻的实践困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避免劳动的奴性、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功利性?管理者需要学习人文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行为,优化教育管理。

林建华在“求是人文”首场课堂上

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是一门博雅技艺”。商学与人文的结合是在告诉我们:唯有浸润人文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回答“幸福如何定价”“增长何以向善”“创新以何为本”的终极命题,人文思想是铸就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基。

2024年暑期,浙大管院副院长窦军生接到了一个“任务”——负责牵头组织开发“求是人文”系列课程,让这位“纯理科生”倍感压力。为了让课程顺利启航,他与担任课程顾问的林建华和学术指导罗卫东,以及张钢教授、夏立安教授和孙英刚教授等多位老师筹备大半年,历经多轮课程定位、体系设计、组织安排的仔细研讨,课程的每一处细节,都有他与工作组精心打磨的影子。

作为“求是人文”课程的“牵头人”,窦军生介绍课程模块构成的PPT上,赫然出现一朵六瓣莲花,分别代表政治思维、历史思维、哲学思维、人文精神、艺术思维、全球关切六个模块。

欧文·白璧德揭示“一切经济问题到最后都是政治问题”的箴言,提醒企业家要读懂政治,才能劈波斩浪,勇往无前;温斯顿·丘吉尔“历史之眼即未来之窗”的智慧,则昭示着企业面向未来必须扎根历史;当维克多·弗兰克尔叩问生命意义时,企业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破解生存意义命题;在越来越多的操作性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的今天,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思考空前迫切;德鲁克将管理喻为博雅艺术,詹姆斯·马奇以美学审视管理理论,艺术思维为创新驱动时代的企业家提供了破局密钥;正如浙大校歌“天下来同”的咏叹,当我们将全球关切作为思维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就会跟汲汲营营渐行渐远。

政治实践产生历史经验,历史经验淬炼哲学智慧,哲学智慧指导人文创造,人文创造反哺政治文明,最终带来不一样的全新世界。

莲花的隐喻,象征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寓意“求是人文”系列旨在净化学员心灵,帮助他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在纯净与平和,从而更好地认清真我、获得真正的“智慧”。

窦军生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告诉同学们:未经人文滋养的管理生涯是不值得过的。

贯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一年四期的大讲堂,到精彩纷呈的小型人文讲座,从灵感迸发的读书分享会,到一丝不苟的学分课程,“求是人文”既有互动式书斋的探讨,亦有沉浸式的观摩学习。

春天,我们聚焦“人文精神与管理者培养”,帮助学员理解管理教育与实践中蕴含的人文维度、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领导力。夏天,我们瞄准“卓越企业家的政治素养”,培养学员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锤炼他们从政治视角解析经济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秋天,我们关注“卓越企业家的全球关切”,引导学员站在全球或全人类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使命定位,更主动地承担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冬天,我们锚定“基于文化的管理模式打造”,系统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管理思想,增进学员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勇于用“民族”的方式来贡献全球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

通过“人性化管理根基-政治智慧必修课-全球公民新使命-文化基因解码术”的四模块求是之旅,培养兼备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既懂市场规律又具家国情怀的“全球问题解决者”,让中国管理智慧为世界提供新范式。

在这场“求是”旅途中,将有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以及央媒的多位名师领路同行,分别专攻经济、哲学、历史、传媒、管理等领域。顶尖师资矩阵共同托举“求是”精神引领下的“人文”之光。

实际上,“商学+人文”并非浙大管院探索学科交叉的第一次尝试。2024年,浙大管院推出“学科交叉BEST战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商业、工程、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互融互促,培养国家紧缺的交叉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人才。而早在2020年,浙大管院就推出了“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系列课程,由杨卫院士担任课程总顾问和首席科学家,来自理工农医的院士、领军科学家讲授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前沿以及产业化发展空间,让商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技术优势分布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求是科技”系列之后,yl23411永利在2025年正式推出“求是人文与新商业文明”(即“求是人文”)系列,在商科学生锻造商业思维的熔炉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淬火。yl23411永利院长谢小云表示,林建华校长与罗卫东校长联袂领衔的《求是人文与新商业文明》课程,和杨卫校长领的《求是科技与创新产业前瞻》将会成为浙大管院的两门“金课”,共同构成浙江大学商学教育的两个思想之翼:科技洞见、人文精神。当数字洪流裹挟着价值虚无奔涌而来,“人文”与“科技”作为商学主体的“两翼”,相互借力,共同成就。

人文之于商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人文与商学的结合,又将掀开怎样的新篇章?

1948年,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就曾批判文理分科为“半人”教育,并呼吁走出“半个人”的教育时代。70多年来,大学里的学科细分趋势有增无减,半人教育甚至有向四分之一人甚至八分之一人教育演变的趋势。有使命、有担当的大学和学院究竟该如何逆势而为?“今天我们在原有‘求是科技’系列基础上,倾力打造‘求是人文’系列,就是在给出我们的回应与承诺。”窦军生说道。

在技术狂飙突进、商业理性至上的浪潮中,“求是人文”的诞生,不仅是一次商学教育范式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乎文明走向的深刻觉醒。它锚定于浙大管院“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的价值观,以人文为舟、以担当为楫,将家国情怀融入企业战略,将文化自信注入商业实践,让学员在古今对话中淬炼价值判断力,在知行合一中涵养“博雅管理”的格局,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变革、又能坚守人性温度的“完整的人”。  

从古至今,从现在向未来,我们期待“人文”二字赋予数据以温度,战略以远见,财富以意义——或者说,我们早已窥见了这份力量。

星河浩荡映古道,人文薪火照征途。yl23411永利愿与各界伙伴携手,以“求是”精神为指引,以人文教育为基石,培养“胸有丘壑、眼存山河”的商业领袖,共同书写新商业文明的时代华章!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