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
“好物折上折”“30%-50% OFF”“1.9元一大包零食,3.9元两包洗脸巾,9.9元一桶洗衣液”...折扣店中鲜红色的广告标签无一不在向消费者传达着“实惠”“性价比高”等信息。
为了能够买到低价且高质量的商品,不少消费者将目光瞄准了——进口折扣商店。难抵“进口”与“折扣”的双重诱惑,他们成为了这类商店的常客。“打折的价格、不打折的快乐”“大牌商品+超低价格”“花小钱也能买新鲜”……在不少消费者看来,与传统商超相比,进口折扣零售店中有着“肉眼可见”的实惠。
然而,进口折扣商品“货真”“价实”吗?注意哪些商品信息才能不踩坑?消费者购买折扣商品如何保障应有权益?3·15特别策划,我们邀请yl23411永利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王小毅谈谈折扣商品的“坑”与“避坑指南”。
王小毅,yl23411永利市场营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Q1. “高品质+低价”是进口折扣商品的代名词吗?
后疫情时代,我国社会消费力正缓慢复苏。精简开支、专注性价比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消费特点。折扣店“物美价廉”的引流密码恰恰迎合了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购物需求。
从顾客的购物心理上看,购买折扣商品是享受“薅羊毛”的乐趣。在打上了进口的标签之后,消费者会觉得这类商品不仅实惠,还是高品质的代名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对于海外进口商品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都存在着局限性,商家很容易利用这一点来“打擦边球”。比如,用一些近似的包装、Logo、商品名称等“诱导”消费者。
王小毅教授指出:这类“擦边球”商品往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商品,它们与国外商品有着类似甚至相同的商品信息和元素,生产地也在国外,但却是由国内某家贸易公司来整体经办。这就相当于在国外做了一个仿冒产品,专门在国内倾销。
另一种情况更为隐蔽,这些商品拿到了国外的品牌授权,但该品牌却没有在这类产品上做相应的布局。也就是说,品牌是真的,然而供应链却与品牌方毫不相关。这种商品不算是仿冒,但却存在着“欺诈”!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市场上非常常见。
在国内,很多进口折扣商品其实是进口的临期商品。王小毅教授表示,“临期是进口商品的常见现象。国内市场上之所以会出现大量临期进口商品是因为全球供应链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往往会存在着延迟交付的现象,大量的海外仓库库存问题可能会导致国内消费者在保质期临期才拿到进口商品的现象。”
而在这些临期商品中,食品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不同国家,对于食品有着不同的管理条例及进出口要求,很多大型超市对于临期产品的上架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短于半年的临期食品是不能上架的。
这就意味着这些商品没办法正常进入到大型商贸流通渠道当中去。很多商家为了尽快“回本”则会选择以较低的价格来进行其他渠道的销售,这就成为了进口折扣商品的一个重灾区。
Q2. 购买折扣商品时,注意哪些信息才能避免踩坑?
价格折扣是整个商贸流通中的常见现象,买到物美价又廉的商品是每个消费者的“心愿”。那么,在购买折扣商品时,应该注意哪些消息才能避免踩坑?在此,王小毅教授给出了一些建议。
对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折扣商品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因为低价的诱惑就一味地放低要求。一旦遇到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及时与相关部门或线上平台沟通、反映,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避免更多消费者受到影响。
其次,消费者一定要注意食品、保健品等特定商品的临期往往就代表着质量的不稳定。所以不能仅仅考虑距离过期还有多久、是否还能使用,还要考量到产品的实际质量是否会有影响、符合自身的使用预期等。
最后,购物要理性,尽可能地对商品进行比较。部分消费者看到打折就觉得是最划算的,而一些商家也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如今,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即便折扣也要适量购买,不能无度购买、导致浪费!
在采访中,王小毅教授表示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买到理想的商品,守住应有的权益!
Q3. 购买折扣商品竟不能退!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市面上,很多商场店铺都会注明一条信息“特价商品,不退不换!”然而在进口折扣商品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如何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王小毅教授指出,低价销售的折扣商品不等于瑕疵商品,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即使是临期的产品,也不意味着过期,因此,消费者权益不能被“霸王条款”侵犯!
在我国的消费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这就意味着,即使消费者购买的是打折商品,只要存在质量问题,都同样享受“三包服务”。如果消费者能证明购买的产品系残次产品、质量不合格,或商场明知该产品属于残次品仍然进行销售,这可以看作是商家对消费者构成的欺诈。
当然,如果是瑕疵处理品就是另外一种含义了。如果是瑕疵产品,商家应在交易前提前告知消费者,当消费者明知商品存在问题仍决定购买的情况则不属于权益保护的范畴之内。
在此,王小毅教授提醒消费者,购物时要注意商家是否故意混淆两个概念。
Q4. 折扣商品企业如何做,才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很多进口商品折扣店都主打“临期”路线,然而从长远角度看,折扣店最大的卖点是“折扣”,而非“临期”。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它们需要一场“去临期化”的转型。
王小毅教授表示,实际上市场上流通的临期食品非常有限,在消费热情过去后,仅凭临期食品这“一招鲜”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
随着国内入局临期折扣食品的“选手”越来越多,市场上却没有这么多临期货源,能否供货成了临期折扣商家面临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在热销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水涨船高的成本势必会传导到消费终端,很容易丢失最大的价格优势。
此外,一些商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储存不当就容易变质,产品品质的不稳定性也为行业蒙上了阴影。比如一些食品本身是即将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在品控管理上也需要投入不少成本。
进口折扣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但折扣店模式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国外产品折扣幅度带来的毛利率是否能满足国内经营者全渠道门店模式的经营成本等实际问题。
与已逐渐成熟的新零售业态相比,国内进口折扣店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从这条道上脱颖而出的商家,依然任重道远。
Q5. 万一产生信任危机,企业该如何重塑品牌形象?
企业在市场上运行,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信息,甚至也有可能因竞争对手有意为之而面临“信任危机”。如果,企业因为供应商欺瞒、某个流程或部门管理不善等情况而不幸上了黑榜。这时,企业应该如何做,才能重塑信任、挽回品牌形象呢?
王小毅教授纠正道:“很多人觉得企业形象的重塑是公关问题,其实不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品牌问题,公关关系维护是企业品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出现信任危机,企业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给予积极的应对措施。对此,王小毅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企业要正面应对,绝不能隐瞒、欺骗消费者,要有坚定的态度和决心,扭转负面局势。
其次,企业要及时查明问题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消费者看到企业的歉意与诚意。
最后,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具备着强大的把控能力,其整体供应链体系中的环节一定是较为完善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品牌包含了企业的价值观,能否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决定企业品牌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
在王小毅教授看来,品牌不再只是简单的广告宣传,而是推动一个企业成长的市场倒逼机制和考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