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毅:进博会“高成交”、双11“火热”,消费要回暖了吗?

发布时间:2022-11-30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85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双十一”购物节的双双加持下,消费、订单、签约额、购物、经济等,成了近段时间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热议的话题。

据相关数据显示,本届进博会吸引了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超过28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惊艳亮相,意向签约成果丰硕。不少企业在会上纷纷表示“平台巨大,商机无穷”。同时,近段时间“双十一”购物节也带动一波消费热潮,消费似乎有所回暖。那么接下来,消费的“春天”就要来了吗?

今日,进博会已在上海圆满闭幕,“双十一”购物节也即将于明日结束。当这两大刺激消费与经济“热情高涨”的活动结束后,消费者的“购物热”和企业的“签约热”,还能持续吗?就企业而言,如何在会后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如何抓住每年“双十一”所带来的机遇?

围绕上述热点话题,yl23411永利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王小毅近日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就消费未来发展趋势与企业如何借助进博会与“双十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给出方向与建议。

王小毅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

进博会“舞台”更大、更火爆,释放重要信号

今年,国际环境动荡、疫情反复、消费疲软,很多中小企业订单量严重萎缩,甚至部分大企业也不得不砍掉一些不赚钱的创新业务,断臂求生。然而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却犹如东风一般,为来自全球各地参展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惊喜”。

据悉,今年进博会的商业展面积扩大到36.6万平方米,比首届扩展了近10万平方米;会上不仅有连续五届参展的“老朋友”,也有首次进入进博会大家庭的“新成员”;不仅有来自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的企业,也有“专精特新”隐形冠军,还有许多初创企业。会上,展品云集各国美食、手表、珠宝、汽车、医疗器械、大型装备、人工智能等各类高科技前沿产品。

而越来越大的舞台、越来越丰富的展品,自然也促成了越来越火爆的“签约”,众多企业在此次会上迎来了签约额与订单量上的重大突破。据相关数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

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进博会的火爆举行,释放出了一种怎样的信号?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国家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进博会总是如约而至,为中国与世界市场搭建起桥梁。”王小毅教授在分析中表示,今年进博会的火爆举行,再次印证了“中国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已成国际共识。

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进博会吸引了全球各国领军企业广泛参与,全球三大种业、四大粮商、十五大药品巨头都悉数参展,其中很多甚至是“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由此可见,开放的中国正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还应关注到进博会的三大定位——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王小毅教授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后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展会,今年进博会成为了国际社会进一步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传递出中国在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致力于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明确信息。

今年进博会数百项首发首展新品、精品好物集中亮相,也吸引了消费者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向往。但在沉醉于展会上各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外,王小毅教授提醒广大消费者“更应关注由此带来的国内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比如从此次央企采购清单可以看到,医疗健康、食品及农产品等商品采购金额大幅增长,绿色低碳商品,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类商品备受青睐。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国内经济转型与消费结构优化的趋势。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放大溢出效应要发挥自身优势

尽管“高度不确定性”仍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但我们从今年进博会上各国参展商与采购团“热情高涨”的表现可以看到,各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减。

甚至不少外资企业与机构,在进博会期间提前签约第六届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多元的合作机遇、开放的‘朋友圈’,进博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拥抱全球、共享未来的承诺与决心,每一年都是我们再出发、创美好的新起点。”提前签约第六届进博会的泰佩思琦亚太区总裁、蔻驰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葆焱如是说。

可见,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中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并不会随着今年进博会的闭幕而减弱。那么对中国各大城市及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在会后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对此,王小毅教授表示,进博会是中国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彰显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决心。

中国各大城市应该紧抓进博会机遇,主动实施进口发展战略,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

通过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做强合作“商业圈”,以龙头示范效应不断吸引全球优秀的产业链关联企业落地等,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其次,还可以通过深度交流,更好地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消费者的相互了解,获得更多商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共享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和关键行业关键环节的知识经验,以助力自身产业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下,主动扩大进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举措,那么对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借助进博会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小毅教授以浙江为例分析称,有句俗话叫做“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中国企业要借助进博会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比如浙江的独特优势,既来自广阔的浙江市场,也来自浙江日趋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从这次浙江的采购范围来看,主要围绕医药、汽车、服务贸易、技术装备、消费品、食品农产品这六大领域。这是因为浙江正在努力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许多相关的行业都有产业转型和向纵深发展的需求,因此这些领域的优质外资项目就循迹而来。

“除此之外,我们浙江企业家具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视野,这也为国际合作伙伴带来最大的信心,相互之间通过合作能够实现立足浙江,联动全球化资源,实现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目标。”王小毅教授说。

从进博会到“双十一”,消费要大幅回暖了吗?

在进博会举办期间,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也在如火如荼展开。

尽管已走过14个年头的“双十一”购物节对于如今的消费者而言已不再新鲜,各大商家们也已从“卷”销售数字转为“卷”用户体验、消费体验,甚至今年不少消费者也变得更为理性,纷纷表示“并不会为了销售大促而创造需求,冲动消费。”

但从电商巨头们晒出的战报来看,销售现场依然火爆,比如因罗永浩“跳槽”而受到关注的淘宝直播,在10月24日的最后4个小时里,产生了130个预售金额破千万的直播间。11月9日,罗永浩老东家“交个朋友”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销售很火热,我们现在粉丝从零涨到一千万了。”

那么在进博会和“双十一”的双重“火爆”刺激下,消费是否即将会迎来大幅回暖?

一些商家嗅到回暖机遇,已开始筹谋布局。但王小毅教授分析称,“消费的‘春天’不会很远,但也不会马上就来。”他表示,当前,经济下行是全球普遍现象,经济系统正在等待重启。进博会和“双十一”购物节只是一个刺激点,它们并不是推动全球消费回暖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而不是封闭自守。

“只有将拉动内需与供给侧高质量发展协同起来,在生命健康、农产品和食品等保证供给的同时,增加先进制造、科技产品和数字经济的拉动,才能让经济重新启动,让消费大幅回暖。而在这一点上,中国已向世界充分展现了决心。”

“双十一”是机遇?注意其负面影响

今日是“双十一”购物节的最后一天,各大商家都铆足了劲,正争分夺秒做最后的“冲刺”。对他们而言,“双十一”不仅是岁末冲刺今年业绩的最重要一战,更是推动公司快速成长的重大机遇。因此今年“双十一”各大商家看似平静佛系,实则“波涛汹涌”,各自都为提升销量与用户粘性绞尽脑汁。如京东和天猫都为自己的PLUS会员发放了相对普通用户更大额的优惠券;抖音电商除了和其它电商同样推出跨店满减活动外,还为商家提供了抖音商城首页、购物车、商品详情页、凑单页等多个资源位。

对此,王小毅教授表示,一味地追求“双十一”销售增长,并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商家们需注意“双十一”带来的负面影响。“双十一”从本质上来讲仅是下半年的一个节庆活动,其最初设立目的是帮助商家快速消掉年底库存,回笼资金,使得来年可以更好地投入新的生产。

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双十一”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商家可通过“双十一”打榜,树立自身品牌优势;平台可借助大数据更加精准地进行“双十一”消费大促,使得销售额在双十一当天达到历史最高额。

但近几年受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双十一”正在持续疲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味地消耗库存、精准广告促销等,尽管可以拉动商家整体的销售增长,但总体而言,它离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比如在商家端,一些商家为了恶性竞争、追求所谓的排行榜,降低了自身的库存风险能力,使得这一天尽管有销量但无收入回款,有回款但无利润,有利润但不足以抵消由此带来的库存成本,使得他们无力可持续性地进行来年的生产与销售。

在消费端,“双十一”大促容易导致消费者的过度购买与消费,进而造成资源浪费,有悖于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方式重塑的基本要求。

在供应链端,“双十一”还造成了供应链的大起大落,给社会带去了很多来自供应链处理方面的压力,同时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因为它本身并未创造额外的社会经济增长。

“从这三个角度来讲,‘双十一’实际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王小毅教授建议广大商家不要错误把握“双十一”机遇,一味追求销售数据,而是要走出一条更加理性、绿色,打造稳健与韧性供应链,能够削峰填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