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第一!浙大管院文旅研究为博物馆群和夜经济繁荣提供新路线

发布时间:2022-10-20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577

据文旅部数据,即使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刚刚过去的国庆节7天假期,国内旅游收入仍达到了2872.1亿元,各景点游客几乎“爆满”...在很多游客规划路线中,不难找到两个相同的安排“白天博物馆,晚上夜生活”白天,在博物馆中探索城市文化密码,晚上在热闹的夜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

于是,各类博物馆以生动的姿态,让自己变得不再“无聊”;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夜间消费形态更是成为了文旅产业经济的主力军。

那么,如何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如何让城市历史文化在创新的方式中传承?如何更清楚地掌握夜间文旅消费指数?如何为城市夜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如何让文旅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这些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通知,揭晓2022年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名单。yl23411永利吴茂英教授团队《博物馆中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社会实践理论实践》荣获学术论文一等奖;应天煜教授团队《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指数研究系列报告》荣获2022年文化和旅游研究报告一等奖

yl23411永利是本次评选上唯一同时拿到两个一等奖的学院,同时也是学科历史上第一次同时拿到两个文旅优秀成果奖的学院。本期【“成果”ZJUSOM】,让我们走进文旅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背后。

博物馆中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社会实践理论实践

2022年文化和旅游学术论文一等奖

研究团队:吴茂英、童逸璇、Geoffrey Wall、应天煜

本研究以大运河畔杭州工艺美术馆群的“老厂房+老艺人+老物件+老字号”的创新性非遗传承与利用模式为研究场景,从非遗传承人视角出发,以社会实践理论和互动仪式理论为指导,关注博物馆群里的非遗活态传承实践的可持续性。

1、切入非遗传承人视角,他们有何发现?

从社会实践角度探究博物馆中非遗传承人的多重社会实践(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经营)的性质及实践间的关系和兼容性。其次,从互动仪式角度探究非遗传承人与访客的互动质量,以及背后的微观互动机。最后,以能动概念探究非遗传承人如何应对多重工作实践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从而实现手工艺非遗的传承。

具体研究发现

(1)从社会实践角度看,手工艺人在博物馆中的工作日常可以看作三种实践: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经营集合。文化生产指手工艺品的生产和创作,文化传播指手工艺文化的讲解和传播,文化经营指手工艺品的销售。

其中,文化传播和经营实践由手工艺人和游客共同完成,可以视为两类互动仪式。这三种实践紧密关联,共享着许多实践元素;同时它们也互相区别,各自拥有着特定的元素。

三种实践及其具体构成元素

(2)不同实践之间同时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合作模式有三种,分别由文化生产、传播和经营主导。从实践元素角度看,合作关系形成的基础在于,一种实践中生产出的一种或几种元素,是其他实践的执行所必备的原材料;而该实践本身也依赖于其他实践提供的原材料。

从互动仪式角度看,这种和谐的合作关系源于手工艺人和游客的高质量互动,即他们拥有相对一致的焦点和情绪,能在文化传播和经营中共创集体欢腾的瞬间。

(3)实践的竞争关系主要有两类,体现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以及文化生产和经营之间。从实践元素角度看,竞争关系由不共享的实践元素导致。当手工艺人自身的注意力资源不足以同时维持多种实践的执行时,不共享的元素开始争夺彼此的资源,造成实践间的矛盾和张力。

从互动仪式角度看,注意力资源的紧缺是由于文化传播或经营仪式的失败,也即手工艺人和游客在互动中难以形成共同的焦点和情绪。

(4)针对两类实践矛盾,手工艺人分别发展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着不同的效果,一些只是合理化矛盾本身,一些则更为积极地改变了实践表现,这体现出手工艺人不同层次的能动性

然而,手工艺人个体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政府、媒体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合作。

2、这项研究有哪些学术创新与价值?

【研究情境创新】

本研究关注杭州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极具创新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在这一历史街区,杭州市政府邀请了一批手工艺人入驻非遗博物馆,现场制作、讲解、销售手工艺品,传播手工艺文化。

【研究视角创新】

以往研究多关注游客如何感知和评价非遗传承政策,很少从非遗传承人视角探究政策的可行性。然而,这种传承方式的延续,需要手工艺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本研究从手工艺人的日常工作实践出发探究非遗传承方案的可行性和生命力,有助于从供给端揭示政策的可持续性。

【理论融合创新】

在论证了范式兼容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创新地融合社会实践理论和互动仪式理论,将包含多主体持续性互动的社会实践视为互动仪式,并深入挖掘实践的竞合关系背后的微观互动机理。

【学术价值】

在学术价值方面,本研究呼应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转向和实践转向,与经典的“结构-能动”辩论对话,以社会实践视角缓解结构和能动之间的二元对立。

本研究对博物馆中非遗保护实践的分析,生动地诠释了作为结构的非遗保护政策和非遗传承人的能动性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和塑造。

3、为何他们选择聚焦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发展定位与文化强国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背景十分契合。

该馆群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本世纪初起,杭州市政府启动了以运河杭州段为代表的水旅游开发项目,将曾经的废弃工业厂房改建成了以展陈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工艺美术博物馆集群。

在过去十余年的探索中,杭州工艺美术馆群已经打造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非遗活化和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模式,并形成了杭州重要的运河历史文化活态读本。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关注该馆群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创新做法,能够为文化强国背景下讲好运河故事、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也能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引领性的典型样板。

另一方面,该博物馆群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创新举措——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能够有效地促进非遗融入人们生活,真正做到让文化“活”起来。在杭州工艺美术馆群推出这一创新举措的几年内,北京、重庆、苏州等地的博物馆也纷纷效仿,彰显了这项活态传承模式的生命力和可推广性。

在国际认可度方面,本研究的合作者之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Geoffery Wall教授在2016年到访该博物馆群时,便对这种传承人入驻的模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有潜力成为引领国际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Geoffery Wall教授的积极评价也给了我们在这一领域潜心耕耘的信心和动力。2022年,英国诺丁汉特大学设立奖学金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互动关系,其中特别提到了杭州工艺美术馆群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模式和突出贡献。

4、论文背后,研究团队究竟付出了多少?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始于2016年,最终接收是在2020年底,过程充满艰辛与波折,几次经历巨大调整和改动。这与论文的理论视角较为新颖、流派众多有很大关系。

我们了解熟悉宏观社会文化政策背景,并持续思考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社会个体如何在具体而微的行动过程中互相关联、互相塑造。我们的研究本身聚焦微观场景,关注非遗传承人在博物馆内的日常工作及访客互动。

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观察、整理和思考宏观社会环境与博物馆内微观社会实践的动态演进过程。4年时间里,研究团队多次到访杭州工艺美术馆群,并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三轮大规模深度访谈,为学术论文的完成提供坚实而丰富的数据支持。

这三轮访谈设计层层递进、循环前行,从开放式的归纳逻辑逐步递进到验证式的演绎逻辑,帮助我们抽丝剥茧地了解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的工作职责及体验、游客互动过程和矛盾应对策略,以及这些议题随着时间动态演变的趋势。

在理论视角选取上,这篇论文融合了社会学领域中两个较为前沿的理论——社会实践理论和互动仪式理论。因此,我们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并思考它们怎么由社会学中一些更为经典的理论演变而来,又如何贡献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审稿人与我们展开了诸多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这也敦促我们在文章修改过程中不断跟进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并积极探索理论应用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说,是三位审稿人和我们共同成就了这篇论文。

5、研究团队成员

吴茂英: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及可持续旅游;遗产管理与旅游活化;新兴市场游客行为。

童逸璇:yl23411永利2018级旅游管理博士生

Geoffrey Wall: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2014)、中国天山奖(2012)得主,对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学者的引领做出巨大贡献。

研究方向:可持续旅游、遗产保护与传承。

应天煜: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主任。

研究方向:文旅数字化;服务管理;服务体验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指数研究系列报告

2022年文化和旅游研究报告一等奖

研究团队:应天煜、林珊珊、叶顺、马世罕、黄浏英等

发展夜间经济、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是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升生活服务消费品质的重要抓手。

为了全面、客观、动态地监测与评估各地夜间经济与夜间文旅消费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后疫情时期文旅消费的恢复与发展和地方消费提振政策实施的效果,本研究开发了全国首套评估综合覆盖省、市及区县夜间文旅消费总量规模和活跃度的指数体系。

1、他们开发了怎样的“首套评估体系”?

研究团队从2020年9月开始持续定期发布面向浙江全省以及杭州、宁波、温州等主要地市的夜间经济和夜间文旅消费发展与活跃度系列指数报告,逐步更新迭代形成《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指数报告》并开发了相应的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系列指数可视化分析系统。

团队最新构建的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指数体系主要由夜间文旅发展指数和夜间文旅活跃度指数两大类型指数构成。

其中,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发展指数用于综合评价当地夜间文旅消费发展的总体运行情况,从总量上反映影响夜间文旅消费发展的基础因素和推动因素,包括夜间业态丰富性、夜间消费便利性、夜间消费活跃性、夜间消费评价和商业设施成熟度五大维度;夜间经济活跃度指数聚焦餐饮、购物、文化休闲娱乐、住宿、健身、游览六大夜间消费业态,基于供给活跃度、需求活跃度和美誉度,从人均水平上对夜间文旅经济的不同消费业态的活跃度进行动态研判。

2、怎样的创新弥补了“传统体系短板”?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覆盖面广、视角独特、方法新颖,弥补了传统经济指标体系“重客观轻主观”的短板。

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对夜间经济运行的现状及其未来的主观评价,形成全利益主体覆盖、多业态融合、供需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系列指标评估体系。

该指标体系能够兼容多源异构大数据和传统统计数据、兼顾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主客观指标,从而全面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差异、时空差异,适用于精准监测、深度分析省域、市域和县域等多层次的夜间文旅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当地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指标体系同时也为扩展和深化新时期夜间经济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跨界交叉和深度融合。

本研究兼容多源大数据和传统统计数据,为保证本项目指数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可靠性,研究团队采用国际权威和先进的指标设计方法,对指数体系进行稳健性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文旅消费场景以及多源异构大数据上的应用可行性。

3、他们的研究为何得到政府好评?

本研究相关成果可精准定位夜间文旅消费市场的突出问题,科学研判夜间经济和文旅消费的规模和品质,为服务企业提供营销推广与产品设计支持,为服务政府提供行业管理与政策决策参考。

【为省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本项目基于系统监测数据所形成的相关指数报告发布后受到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并被用于辅助浙江省夜间经济试点和培育城市名单的遴选和后期验收考核。相关成果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进行专题报道,并纳入浙江商务专报。

【为城市数智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本项目成果已被接入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平台,在杭州市已实现通过电力数字驾驶舱纳入杭州城市大脑治理指标体系,向政府在线直接推送分析结果及活跃度指数,监测“8小时”外的杭城经济运行情况。

突出反映了夜间经济分析的时效性和动态变化性,初步实现全天候城市治理,为提升杭州市夜间经济品质化发展持续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力的决策支撑。

除了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分析,促进浙江省夜间经济与文旅消费品质提升,本研究相关成果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4、部分研究团队成员

应天煜: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主任。

研究方向:文旅数字化;服务管理;服务体验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

林珊珊: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数字文旅服务;中国游客消费行为和智慧旅游。

叶顺: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小企业创业与成长;微观旅游需求分析和技术驱动的体验创新。

马世罕:yl23411永利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数字化技术运用;旅游社交媒体和在线旅游营销;旅游与气候变化;旅游规划与开发。

黄浏英:yl23411永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BA导师。

研究方向:品牌营销;旅游管理;乡村旅游。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