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各奖项奖励名单正式对外公布。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由yl23411永利院长魏江教授作为主要编者编著的《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第四版)》成功入围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奖励名单,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魏江等编著《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第四版)》 封面
奖励名单截图
同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本次会议为入围奖励名单的个人和集体代表进行了颁奖表彰。
全国教材建设奖是我国教材领域的最高奖,是检阅、展示教材建设服务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成果,增强教材工作者荣誉感、责任感,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开展。据悉,本次评选评审阶段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初评推荐,共有3273种教材入围全国优秀教材国家评审。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550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1047种、高等教育类教材1676种;共有196个候选集体、389候选个人入围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国家评审。
经各奖项国家评审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严格的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并进行异议核查处理后,最终确定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各奖项奖励名单。
在10月12日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孙春兰指出,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各地各部门和学校要加大经费、人员、项目等支持,加强教材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
多次获奖的“人气教材”
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是《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第四版,由yl23411永利魏江教授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围绕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并分析了管理沟通的结构体系,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理念和沟通技能;该书重点在于分析管理沟通的基本理念,包括沟通客体分析理念、自我沟通理念和建设性沟通信息策略,以及个人沟通和组织沟通的技能,如笔头沟通、演讲技能、倾听技能、会议组织等,还对常见的专题性沟通做了分析。
该书编著者魏江是每年一次全国MBA管理沟通课程研讨会的核心组织者。他于1998年开始讲授《管理沟通》课程,是当时国内MBA培养院校中最早开设这门课的教师之一(当时全国开课高校不超过10所)。魏江于2001年出版国内最早的《管理沟通》教材(科学出版社版)。
2006年7月,《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在机械工业出版社问世。通过教材修订座谈会、修订意见邮件和微信征询,结合100多位高校老师的建议,该教材至今已历经四次修订,品质持续改版升级。
正是在这样的持续优化过程中,该书赢得了各界高度认可与超高人气,被包括西安交大、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西北工大、华东理工、南京理工、西南财大、暨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东北财大等百余所院校选为教材使用,成为全国MBA本土教材中被采用最多的教材之一。
同时,该书成功入选“十一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十二五”浙江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2017年)、201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质量奖三等奖(全社每年出版3000多册书目,共10本获奖)。
与同类教材相比,《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的特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理论体系创新:首部建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管理沟通教材。
1997年始,包括清华、中山、复旦等MBA培养高校皆采用国外教材,后有3部本土教材,但基本属于技能-方法型,是写作、演讲、面谈等的拼盘。
本教材首次提出“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建立起“受众导向”管理沟通体系、中国文化背景下管理沟通思维等,形成“基于个体的管理沟通”“基于组织的管理沟通”和“基于情境的管理沟通”逻辑框架。
第二,扎根本土案例:首部全部采用本土文化和实践案例的教材。
过去相关的国内教材案例或为英文翻译,或基于国外文化实践。本教材案例由编著者一手采集形成,案例素材来自我国企业实践,一出版就为20多家高校采用。
此后,本教材编著者在机工社出版的每个版本上不断对案例和内容进行修订,是修订版次最多(五版)的管理沟通教材。
第三,内容思路创新:首次提出自我沟通理念和“换位思考”建设性沟通思路。
教材首次提出“沟通主体策略”,把“自我沟通”作为单独重要一章,从换位思考角度阐述基于沟通客体策略、沟通主体策略相结合的建设性沟通理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借鉴《道德经》《论语》)等,设计了基于认知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沟通主体策略,这是其他教材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后来得到国内广泛采纳(如张莉、程艳霞等教材单独设章)。
第四,编写体例创新:全面创新了思维与体验相融合的“代入启发式”编写体例。
如何让学生喜欢看这本教材?这是编著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为此,编著者按照有启发、有体验、有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对章节体例进行了创新性安排,形成“实践问题引入——基本理念和方法分析——现实体验和自我评估——实践代入学习”的编写方式,设计了引入式案例、情景模拟设计、自我测评、总结回顾、回顾性案例等内容,还录制了全课程视频、制作了PPT,既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全方位辅助,也提供了学生的可自学性和可读性。
第五,思政润物无声: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教材内容和文字写作、案例阅读等,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中的案例和文字要求绝对的正能量。比如,教材引用大量正向启迪、积极向上的思维引导,通过“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更新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做好与中国制度文化的链接。
(文中部分信息来源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