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科技创新“上热、中温、下凉”,这堂课为何反响热烈?

院长魏江应邀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浙江科技创新战略变局与重要举措”的讲座,引发热烈反馈。

发布时间:2021-04-07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422

2021325日,yl23411永利院长魏江应邀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题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浙江科技创新战略变局与重要举措”的讲座。讲座上,他直击科技创新“上热、中温、下凉”的问题,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政策中的怪状,提出创新性建议。讲座内容引发人大常委们的热烈反响。

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梁黎明、李卫宁等表示,魏江教授的报告思路开阔,直面问题,很多建议很创新,对接下来人大立法工作很有启发意义。

浙江省人大政研室负责人在征求人大领导们对讲座的意见后,向魏江教授表示感谢,“人大代表反映特别好,在参与省科技创新规划讨论时,几乎都提到您对他们思想的影响”。

浙江省人大常委袁小强代表认为,魏江教授的报告很精彩,既准确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也体现了省委书记袁家军对浙江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的思路,其讲课风格体现了高校教授的严谨学术逻辑与直面现实问题的特色。

在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的大背景下,魏江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创新地位的演化,提出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存在“国家真的很着急、地方应对很认真、企业少有真兴趣”的局面,并指出当前存在的假创新、伪数据、真问题。魏江认为,“当下的关键问题不是创新驱动发展,而是驱动不了创新、驱不动创新”。

结合大量数据和事实,魏江讲授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科技觉醒、浙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与挑战、当下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问题、新格局下浙江科技创新关键战略任务、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重中之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基于创新体系架构、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模式等视角,深刻剖析了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十四五”及2035年浙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思路和政策举措。


魏江认为,十三五时期,浙江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实验室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布局创新策源地、争创国家实验室与区域科创中心、打造四个浙江实验室成效显现,为重大创新成果形成提供扎实保障。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在创新强省建设上,成效显著,走在国内前五。

但是浙江仍存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薄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足、基础研究不够重视、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有效确立等问题,呈现科技创新“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

企业为什么要‘美化’科技创新数据?”“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为什么要做科研?”“大批研究生为什么要写论文?” 魏江抛出三个深刻问题并指出,如果追索内在动机,就会发现核心动机出了大偏差。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浙江科技创新体系缺乏高质量创新链的支撑、全社会科学精神不足、创新文化严重缺失等。这些导致的现实后果是“两个接不住,两个承不起”,即高校、科研机构“接不住”国家战略需求,企业“接不住”高校、科研机构转移过来的源头技术,行业“承不起”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文化“承不起”两个百年中国梦的需求。

魏江表示,要解决好“两个接不住、两个承不起”的问题,就需要正确把握科技创新短板,重构科技创新体系,从新发展格局视野来打通产业科技创新链,解决好原始创新“无头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低洼路”和高质量创新“塌方路”,建设起创新型省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魏江强调,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重中之重。企业在技术要素供给、人才要素供给、能力供给和文化供给上,要分别实现技术从封闭到开放化、生态化的转变,构筑内外协同的人才体系,构建开放性系统化创新能力,以创新型文化创造企业环境。

魏江认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在于驱动创新。高校、企业、行业、区域等要解决“驱动创新”问题,共同修复创新链上科学精神、企业创新能力 、行业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四个断裂带”,重构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方向,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高质量产品开发、创新文化建设上要有战略突破。

讲座引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热烈反响,激发其对当下科技创新政策和企业创新战略的深入洞察与新思考,有助于深层次思考科技政策制定的动机偏移和行为替代根源,为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