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师生党员智慧、砥砺品格,意义重大。
继召开全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后,3月25日,yl23411永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副书记潘健带领师生党员和党课宣讲团成员们前往杭州市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中共建德小组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为激励师生党员们读书不忘家国,在党的伟大成就和浙大西迁历史中感悟先进思想、汲取前行力量,他们还带领师生党员们赴新安江水电站与浙大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竺可桢旧居)等地进行参观学习。
不少师生在活动结束后的返杭途中以“这支营养剂够味儿!”来评价一天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悟。那么在这次的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什么让管院师生党员们有如此强烈感受?
接下来,一起随着他们的出行路线,来看看这支让师生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营养剂”,究竟有多触动人心!
回首党的艰难斗争历程
再宣入党誓言,补足精神之钙
“1927年2月,建德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建德小组在梅城诞生。在中共建德小组领导下,建德人民开展了反对列强,打倒军阀,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展工农运动、反对国民党右派等一系列重大斗争。”
yl23411永利师生党员在中共建德小组纪念馆参观学习
“竹均之是建德第一个共产党员。如今我们所在的纪念馆,正是由竹均之的宿舍改造而成。”在建德梅城镇党委书记龚鑫,梅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向阳的热情接待,和解说员的生动介绍下,浙大管院师生党员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这片“红色土地”背后所洋溢的革命斗争精神。
中共建德小组纪念馆展厅
纪念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分别介绍了五四运动在建德、共产党员唐公宪到建德、省立九中学生自治会成立、九中师生反对军阀统治、进步教师张石樵到九中任教、国共合作在建德、北伐革命军进军建德、打击土豪劣绅、建立中共建德小组、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开展抗交码头捐斗争等11个主题,以及1927年4月建德中共党员名单,并设有革命历史人物塑像和竹均之宿舍原景。
师生党员们在参观学习了中共建德小组相关革命斗争史后,为党在艰难斗争历程中经受层层考验、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斗志所鼓舞。他们在朱原书记的带领下,再次郑重地在中共建德小组纪念馆外进行了入党宣誓。那一刻,师生党员们心中充满红色力量,口中的誓言仿佛响彻了整个梅城。
yl23411永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带领党员代表们宣誓
走近西迁第一站,
体悟浙大人临危治学之精神
大学,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荟萃之地与科学血脉传承之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同时,实施文化亡华政策,开始把各大院校作为破坏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重点轰炸。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土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始了向西南的迁移,有着“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自然位列其中。
而浙大西迁的第一站,便是距离杭州120余公里之外的建德梅城古镇。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全公亭登陆后,对浙江大学在杭州的办学形成了极大威胁。为躲避战乱,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千名师生分批从杭州启程,耗时4日抵达建德梅城,开启了‘文军西征’的历程。”在浙大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竺可桢旧居)和教务处办公旧址内,解说员将浙大人临危不屈、从杭州西迁至建德梅城艰苦办学的始末向管院师生党员们娓娓道来。
师生们在浙大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竺可桢旧居)听解说员诉说西迁史
“抵达梅城后,浙大化整为零,分散在梅城不同角落开展教学活动,竺可桢校长将校总部设在总府后街方家,他自己则住在府前街本校孙姓教员的娘家。”解说员深情地说,浙大师生在梅城的生活和工作虽极为艰苦,但授课却从未耽搁,不仅在竺可桢校长的主持下汇聚了众多名师英才,还在梅城创办了能够及时传达国内外新闻的《浙大日报》。短短40多天的时间,浙大师生与梅城的全方位立体式渗入性接触,也进一步深化了梅城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
听着这段触动人心地历史,望着眼前一个个泛黄的物件、一幕幕黑白影像,管院师生们仿佛被拉回到1937年竺可桢校长带着浙大师生们在烽火连天的战火下艰难行走、饱受惊吓与风霜之苦仍不忘治学的时空中。
同学们参观竺可桢校长随身旧物
西迁至建德梅城办学的旧照片
“浙大人艰苦办学,弦歌不辍,坚守知识净土的求是精神,以知识分子独有的姿态宣告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令我深受触动!”2017级会计学专业同学徐浩然说,浙大在建德梅城停留的时间虽短,但其伫留下的时代风骨仍然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更要秉持着求是精神努力奋斗。
2020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李昊洋在亲身“触摸”过这段历史后,同样有了深刻体悟。
李昊洋说,“亲自踏入浙大西迁教务处办公旧址,走过浙大西迁历史展览馆,浙大人爱国、求是的西迁精神再次叩响我的心门。虽然我们现在享受着安稳的校园生活,但不能忘记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仍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身为新时代的浙大人和学生党员,我们要学习践行西迁历史中的求是精神,兼怀远大抱负和务实作风,从自身和小事做起,为学校、党和国家积极贡献力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谱写更多华章。”
师生党员们在浙大西迁教务处办公旧址合影
师生党员们在浙大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竺可桢旧居)合影
学习浙大人抗战史,
坚定“读书不忘家国”信念
抗日战争是攸关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一场苦战,浙江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关头,浙大师生在坚持办学的同时,也参与了抗日战争。
解说员告诉师生们,浙江大学迁至建德之后,上海保卫战已接近尾声。当时盛传“游击克敌”之说,恰好军事委员会属下的诸嵊新宁游击总队派人来浙大招募队员,满怀救国热情的洪鲲(浙大管院建院元老之一)与刘奎斗、丁而昌、吉上宾、汤兰九、程羽翔、程民德、王家珍、黄宗麟、李建奎、虞承藻、陈家振等12 位同学毅然决定弃笔从戎,踊跃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展览馆里的浙大12勇士照片
1937年12月9日,竺可桢校长派出校车将12名浙大游击勇士送回杭州。12名勇士怀着“游击克敌”之心向游击队总部报到。他们每天除了自我训练外,还接受了工兵爆破培训。12月下旬,日军攻打杭州。为阻止日寇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行进,洪鲲等勇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奉命炸毁了钱塘江东岸义渡码头和钱塘江大桥。
这段“浙大十二勇士读书不忘救国”的故事,令现场师生们既感动又为之振奋。
2018级管工直博生张卓宁说,“战火中的浙大学子,读书不忘救国,依然战斗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前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机会享受当下先进的教学环境,但革命年代浙大学子的治学和爱国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奋斗的榜样。我们应该时刻回顾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以先人为目标,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
师生党员们认真学习浙大人抗战史
聚焦古城业态,共话乡村振兴
管院学者为梅城发展出谋划策
在学完党史、校史后,为助力乡村振兴,浙大管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副书记潘健,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学者黄浏英,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学者吴东与应瑛,聚焦梅城古城业态,共同为梅城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结合梅城镇的发展现状,朱原与潘健提出了塑造古城品牌特色,打造浙大西迁历史文化“金名片”等建议;黄浏英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打造美好小镇生活、注重媒体宣传与推广等建议方案;吴东与应瑛则从产业创新的角度,为梅城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变革等提供了建议。
座谈会现场
在座谈会的最后,朱原书记与建德梅城镇党委书记龚鑫还就未来双方共建党史教育基地、实践学习基地等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座谈会现场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党领导下建立的新安江水电站,很震撼!
此次建德之行的最后一站,浙大管院师生党员一行来到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重点项目、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
师生党员们在新安江水电站前合影
在新安江水电站党建部主任骆军贤的热情陪同与电站工作人员的解说下,管院师生们亲身感受到63年前在党的领导下,工程师、技术员、土建工程队、开挖工人、浇筑工人……万余名建设者从祖国各地赶来,克服重重阻碍,凭着“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决心,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成功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水电站展览馆内周恩来总理的一句题词,让管院师生们也跟着心潮澎湃。
浙大管院师生党员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
“党的伟大成就——新安江水电站太震撼了!从堤坝顶四望,青山绿水‘金腰带’,景色十分大气。” 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同学丁菊激动地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至今,凝聚了一代代电站人的心血和智慧,也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党领导下的中国,不愧是‘基建王者’!”
新安江水电站风光
除了新安江水电站之外,令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邓小庆同学印象深刻的还有玉带河的消失与重现,以及梅城的重建。
“这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体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实践与成功示范,还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运用。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宗旨,是我们一生都要追求的目标和肩负的使命,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结合党的相关理论学习并付诸实践,这才是我们履行党员义务的必经路径!” 邓小庆说。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建德之行的结尾,朱原书记在新安江水电站旁为同学们“上了振奋一课”。
师生党员认真听朱原书记(左上)讲“党课”
朱原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句话——“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激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四史学习中要注重透析与反思,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担起作为浙大人与党员应尽的责任,以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的引领性实践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此次赴建德学习党史、校史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最后在浙大管院师生党员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活动受到了师生党员们的广泛好评。
师生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犹如一支精神“营养剂”,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跟党走,不忘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使命,同时也不忘践行“读书不忘家国、艰苦不忘治学”之求是精神。